金秋十月|《朱德的扁擔》與主動請辭的開國上將朱良才的兒子、“薪火”紅色宣講團導師朱新春講述父親的傳奇故事
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十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更是承載中華兒女共同回憶和盡情傾訴的節日。在緬懷中華民族記憶中,那些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英烈們。在這個深沉而莊重的金秋十月,我們駐足回望,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敬仰與懷念。
今年暑假,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了紅色文化傳人“面對面”訪談實踐活動項目,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學部師生在“薪火”紅色宣講團統一安排下連續對宣講團導師進行深度訪談。
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公眾號在十月將陸續推送專訪報道,永志不忘先烈的犧牲奉獻,激勵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賡續紅色血脈,譜寫青春華章。
提起開國上將朱良才,絕大多數人或許會比較陌生。實際上,我們中絕大部分人都學過他寫的課文《朱德的扁擔》和《一根燈芯》。這兩篇耳熟能詳的語文課文,背后有著怎樣的特殊故事?文章的作者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今年暑假,我們參加了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組織策劃的紅色文化傳人“面對面”訪談實踐活動項目,“薪火”紅色宣講團導師朱新春大校給我們講述了他父親朱良才的故事。
朱新春老師冒著酷熱接受學生采訪 攝影/鄧興軍
文章可入選語文課本,但“不許署名”,不談稿費
談起《朱德的扁擔》,70多歲的朱新春老師給我們講述了文章背后的特殊故事。
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礱市,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王爾琢任司令部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初期稱:士兵委員會);譚政、朱良才任軍部秘書。
“第二年,他們幾個軍部主要成員,還照了一張合影。”朱新春老師說,“這也是井岡山紅4軍軍部主要成員唯一的一張合影。《解放軍報》還將我寫的有關這張照片的故事給予刊登。”
紅4軍政治部主任陳毅、黨代表毛澤東、軍部秘書譚政、朱良才 供圖/朱新春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方圓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
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經貿往來,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十分困難。
井岡山當地只產紅米。紅米特別粗,不好咽;南瓜呢,不經餓。可紅軍為了保衛中國革命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一邊吃著紅米飯,還一邊唱著自編的歌謠: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一頓吃個凈大光!”
可沒過幾天,紅米也吃光了。
于是,紅軍就決定到山下去挑糧。
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不僅平時和大家一樣吃紅米飯,喝南瓜湯,還帶頭和戰士們一起下山去挑糧。
“這個挑糧小路,實際上就是當地村民踩出來的山間小路。”朱新春老師說,“從山下到山上,山高路險,坡陡林密,特別難走,連年輕的小伙子們都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腿軟。”
可當年已經是40多歲的朱德軍長,和大家一樣,穿著一雙草鞋,戴著一頂竹編的斗笠,挑著一擔稻谷,翻山越嶺,一路走來一路談笑風生,還借休息的機會給大家講故事,鼓舞大家的士氣。從天不亮就出發,一直走到天黑,整整走了一百來里路,才把糧食運回駐地。
沒有挑過扁擔的,比如毛澤東,他是學生出身,沒挑過扁擔。他就和那些不會挑扁擔的指戰員們一起,把褲腿扎緊,滿滿地裝上兩褲腿,往肩上一搭,當作口袋來背。
回到駐地,吃過晚飯后,別人都倒頭睡大覺了,可累了一天的朱德軍長,還要研究和計劃作戰的大事,往往是還沒來得及躺下睡一會兒,又得趕緊起來去參加第二天的挑糧了。
“看著已經是40多歲的朱德軍長不僅天天去挑糧,晚上還要加班加點策劃軍機大事,作為秘書的我父親,就心疼了,生怕朱軍長把身體累病了,就想方設法地做他的‘工作’。”朱新春老師說,“可連著‘勸’了幾次,不僅沒‘勸’住他,反倒讓朱軍長把我父親給說得啞口無言了。看看勸不動,可又怕真的累壞了經常整夜加班研究軍機大事的朱德軍長,萬般無奈的我父親,就想出了一個高招。這天,晚上挑糧回來后,趁朱軍長不注意,我父親就指揮警衛員悄悄地把他放在門后的扁擔給‘偷’了出來,藏了起來。”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朱軍長一見扁擔沒了,就到處問:
“我的扁擔呢?我的扁擔誰拿走了?”
心知肚明的朱良才就故意裝糊涂地說:“不知道呀!”還有意提醒他:“今天還有不少事情需要您親自處理呢,軍長是不是就別去挑糧了?”
然而,朱軍長并不理會朱良才的勸告和‘提醒’,而是從屋檐下隨手抓起一根扁擔,就隨著部隊出發了。
晚上,返回駐地的朱軍長,什么也不說,拿起砍刀就又削了一根扁擔。
“削好后,讓我父親把毛筆拿出來,借著豆油燈的燈光,親自在扁擔上寫下了‘朱德的扁擔’5個大字。”朱新春老師說,“然后將扁擔向門后一放:‘這下,你們就不能藏我的扁擔了吧!’”
從此,朱德的扁擔再也沒有人藏了,同志們挑糧的勁頭也更大了。大家還編了一首歌謠:
“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合力,粉碎敵人‘圍剿’。”
“后來,我父親將這個真實的故事寫成文章——《朱德的扁擔》。可沒想到,《朱德的扁擔》一發表,就轟動了全國。教育部門想把這篇《朱德的扁擔》和我父親寫的另一篇《一根燈芯》,列入小學語文課本之中。”朱新春老師說:“我父親同意列入語文課本,但提出兩條要求:第一條不許署名,第二條不談稿費。”
實際上,直到父親晚年,他才告訴朱新春老師:他是《朱德的扁擔》的作者,并叮囑子女以后絕對也不能要稿費。
《星火燎原》中的《朱德的扁擔》 供圖/朱新春
《星火燎原》中的《一根燈芯》 供圖/朱新春
他指揮了黃洋界保衛戰,他率領部隊活捉了張輝瓚
朱新春老師說他的父親朱良才還有更傳奇的故事。
1928年8月,敵人趁大部隊外出,就以4個團的兵力會攻井岡山,想讓我們紅軍無家可歸。
其中,兩個團的敵人,直撲井岡山的門戶——黃洋界。
黃洋界海拔1343米,只有一條荊棘叢生的小道可通。東西兩山之間,萬丈深谷,極為險峻。
“于是,時任連黨代表的我父親,就和連長王良,率領紅31團1連上了黃洋界。”朱新春老師說,“1連總共只有72個人,每個人只有三五發子彈。而敵人,卻有2個團。上了黃洋界后,我父親立即指揮戰士們加修工事,還將竹子削成竹釘,插在小路兩側;又搬了好多大石頭,堆在戰壕前……”
第二天上午,敵人發起了進攻。
由于地形限制,敵人只能在正面展開1個連。而在開始進攻時,則只能順著山谷中那條蜿蜒曲折,又高、又陡、又窄的羊腸小道,排成一路縱隊隊形,一個跟著一個,慢慢往上爬……
“開始,敵人還蠻兇,仗著兵力、火力的優勢,不顧一切地向上沖。可剛剛沖到陣地不遠處,我父親一聲‘推!’的大喊,紅軍們就一齊將大石頭從戰壕上推了出去……”朱新春老師說,“只見敵人要么被順坡而下的大石頭砸破了頭,要么被尖尖的竹釘扎傷了腳——怎么回事?敵人看到滾滾而下的大石頭,就趕緊躲呀,這一躲,就踩上了路兩邊的竹釘了……再加上,山也確實太大、太陡,還沒爬到半山腰,就已經是累得‘吭哧吭哧’地喘粗氣,挪不動腿了……待好不容易氣喘吁吁、心驚膽戰地爬了上來,又成了紅軍的活靶子,被一個個擊斃在山梁上、陣地前……”
就是這樣,紅軍勇敢機智,沉著應戰,敵人爬上來一個打一個,沖上來一對打一雙,攻了大半天,敵人也沒有攻上來。
“下午4點鐘,紅軍修械廠將剛剛修好的一門迫擊炮抬了上來。于是,我父親指揮大家將迫擊炮架在連指揮陣地旁邊。先打了2發炮彈,都沒響。最后還剩一發,打響了。”朱新春老師說,“而這發炮彈,還恰好落在敵人的指揮部爆炸了。”
敵人以為紅軍大部隊回來了,就趕緊停止了進攻。到了晚上,敵人借著濃霧,偷偷撤退了。
回到井岡山的毛澤東,聽完匯報后,異常高興地對朱良才說:“這可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你們保住了我們的家,保住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
高興之余,毛澤東還揮毫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一詞: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兩年后,朱良才在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戰役中,再次立下赫赫戰功。
1930年10月,蔣介石組織10萬余人向紅軍和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擔任前線總指揮的是第18師師長張輝瓚,當時被稱為“張屠夫”,民憤極大。
12月29日,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張輝瓚率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孤軍冒進龍崗。
時任紅9師政治委員的朱良才和師長徐彥剛,率領全師從側翼發起猛攻,一舉端掉了張輝瓚的指揮部,活捉了張輝瓚。還繳獲了敵人的電臺,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臺。
戰后,毛澤東、朱德在總結會上表揚了朱良才和徐彥剛。毛澤東還揮毫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1933年8月1日,在中央蘇區首次慶祝”八一建軍節“的大會上,時任紅15軍政治委員的朱良才,由于屢立戰功,還榮獲了二等紅星獎章,成為34名獲獎人員之一。
他動員兒子棄學當兵,他阻止兒子提前轉干
提起父親朱良才對自己的影響,朱新春老師的講述讓我們感到十分驚訝。
“我在小學年年都是三好學生,還是少先隊的大隊長。小學考中學,考了全校第一名的朱新春老師還考上了知名中學——北京二中。”朱新春老師說,“1964年,在北京二中的我,拿到升高中的通知書沒幾天,我爸爸就對我說:你——去當兵吧。”朱新春老師說:“當時,我一聽就傻了。緩了一會兒,爸爸接著跟我說:我和你媽媽都當了一輩子的兵,打了一輩子的仗。我們肩上的槍桿子,你們不接,誰來接?我們打下的天下,你們不保,誰來保?”
朱新春老師從父親那里看到了對他從未有過的期望,心一熱,頭一點,就說:“好,我去!”
父親見他答應了,就說:“為了你能當個好兵,去把你的日記本拿來,我給你寫四句話。你只要照著做,一定能當一個好兵。”
朱新春老師拿來了日記本,父親拿出毛筆(實際上,那時人們早不用毛筆了。父親特意拿出毛筆,可見他對此事的重視),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四句話。
這四句話到現在,朱新春老師還記得清清楚楚:“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然后,他還特別鄭重地簽了名,署了日期:1964.7.1日于京。”朱新春老師說,“現在想來,這也是父親一輩子的革命經驗、革命情感的總結。”
父親朱良才給朱新春的親筆題詞 供圖/朱新春
16歲的朱新春,來到部隊以后,按照父親的囑托嚴格要求自己,第一年就被評為“五好戰士”。
第二年,部隊院校來招生。朱新春老師第一批就被選上了。
當他父親知道后,立即回了一句話:“先當夠四年兵再說吧。”
后來,他父親又明確告訴他:“當兵不是走過場,不是鍍金。先把四年兵當好再說。”
四年里,朱新春老師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1968年,朱新春老師還在報紙上發表了一首小詩,在部隊引起了轟動。
讓朱新春老師沒想到的是,大半年后一回家,他的父親就給他上了他人生的第一堂思政課。
“最后,他還送給我八個字:‘淡泊名利,執著人生’。”朱新春老師說,“就是不要被名利所擾,不要被名利所困,不要被名利所害,要做一輩子的清白人。同時,認準了的路,就走下去,只要堅持不懈地走,就一定能夠成功。”
1997年,由于部隊精簡整編,朱新春老師被“待分配”了。
朱新春老師就像他父親一樣,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長征”。
二十多年來,朱新春老師上井岡山、去延安……到全國各地宣講革命傳統。他還利用重走長征路的機會,給游人宣講17勇士搶渡大渡河的故事。
朱新春在井岡山黃洋界給黨政干部講課 供圖/朱新春
朱新春在中央團校講課 供圖/朱新春
朱新春給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講課后的題詞 供圖/朱新春
朱新春給紅軍小學講課 供圖/朱新春
與此同時,朱新春老師還開始了文學創作。
退休二十多年來,朱新春老師共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有關報紙雜志發表了60多篇宣傳革命傳統和紅色精神的文章。
其中,散文《黃山霧》被中小學教育網和精英家教網選為中小學語文課范文;長篇紀實文學《櫻花啊,櫻花》被評選為紀念和宣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有分量的優秀出版物;家風講課稿《父親的贈言》,被選登在鄧小平親自題寫刊名的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期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新春老師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飛虎隊》,不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名向世界各國推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大小媒體給予了專題報道和評論,還在北京和德國參加了國際圖書博覽會。當年的飛虎隊飛行員和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的大使、武官,也紛紛趕來祝賀。2024年4月29日,朱新春老師還應邀參加了美國飛虎隊協會主辦的“慶祝中美建交45周年暨紀念飛虎隊美中論壇”,以視頻的方式,將習近平同志倡導的飛虎隊精神講到了美國。
他成為主動辭職的第一位開國將軍
建國后,朱良才任華北軍政大學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實際上,長年征戰,多次負傷,使父親的身體損耗很嚴重。”朱新春老師說,“1951年至1953年,他患上了嚴重的頭疼病,大部分時間都在治病,體重消瘦不到90斤。”嚴重影響到工作。于是,他主動提出了辭職申請。
朱新春老師解釋說:“這期間,毛澤東主席已經開始考慮高級干部的年輕化的事了,還多次號召‘年大體弱的老同志,主動讓位給年富力強的同志’。我父親經慎重考慮:‘作為軍區政治委員,長時間不能全力以赴地工作,勢必會影響整個軍區的工作。既然這樣,就應該主動讓位給年富力強的同志。’于是,他除了正式寫了報告,還連續三次向時任軍委副主席并主持軍委工作的周恩來總理當面請辭。”
就這樣,黨中央批準了父親的辭職報告,他成為主動辭職的第一位開國將軍。
1958年年底的政治局會議上,提起朱良才主動讓位的事,毛澤東主席夸獎他“覺悟高”,周恩來總理稱贊他“思想開明”,鄧小平總書記表揚他“顧全大局”,還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比起這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朱新春老師還給我們講述了他父親的其他“小事”,讓我們這些00后崇敬不已。
“他對家人、包括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也非常嚴格。”朱新春老師說:“他配有專車,但只允許自己使用,即使同在一個地點上班的老紅軍妻子,也不允許上下班搭便車。”
朱新春老師接著說:“家里的圍墻比較低,連小孩都能翻過來。保衛部門準備把圍墻加高了。他知道后,堅決不同意:‘圍墻加高了,一是會遮擋住鄰居們的光線;二是在安全上也沒必要。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老百姓怎么會害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