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焦裕祿外孫余音:鞠躬盡瘁只為焦桐花兒開
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十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更是承載中華兒女共同回憶和盡情傾訴的節日。在緬懷中華民族記憶中,那些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英烈們。在這個深沉而莊重的金秋十月,我們駐足回望,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敬仰與懷念。
今年暑假,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了紅色文化傳人“面對面”訪談實踐活動項目,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學部師生在“薪火”紅色宣講團統一安排下連續對宣講團導師進行深度訪談。
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公眾號在十月將陸續推送專訪報道,永志不忘先烈的犧牲奉獻,激勵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賡續紅色血脈,譜寫青春華章。
他因為兒子看“白戲“,出臺了《干部十不準》;他騎著一輛自行車調研,讓曾經內澇、鹽堿、風沙災的地方,現在焦桐花兒開……在河南蘭考縣任縣委書記,他的行為被總結為一種“焦裕祿精神”。今年8月,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學部的師生,參加了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的暑期實踐項目,采訪了焦裕祿的外孫余音,聽他講述姥爺焦裕祿的感人故事。
焦裕祿外孫余音在北京裕祿講堂接受學生采訪 攝影/鄧興軍
一輛自行車與滿城焦桐花兒開
蘭考有三害:內澇、鹽堿、風沙災。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大的一個彎就在蘭考。歷史上黃河在縣境內多次泛濫改道。據史書記載,金、元、明、清、民國時期,黃河在縣境內漫溢改道143次。3條明顯的故道自西向東橫跨全境,多條故道和無數丁壩遍布全縣。內澇、鹽堿、風沙,成了蘭考三害。
1962年,蘭考的受災情況非常嚴重。全縣36萬人,先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外出要飯。形勢非常嚴峻。臨危受命,焦裕祿對組織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越是鍛煉人。請組織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絕不離開那里。”
焦裕祿剛上任就去實地調查,靠著一輛自行車,摸清了蘭考貧窮的根源。
“當時,縣里是有一輛汽車的。”余音說,“但他舍不得燒油,舍不得修車。他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你隔著車窗,你看老百姓看不清楚。老百姓看你也看不清楚。你只有騎著自行車,走到他們中間,他才能看見你什么樣,才能聽見你說什么。所以他是推著自行車,丈量著蘭考。”
就這樣,他騎著一輛自行車,領著相關干部、技術人員,41天查明全縣大風口84處,標定1600座沙丘,測得24萬畝沙荒地、30萬畝受風沙危害耕地。查明了三害演變的特點和趨勢,寫了《關于鹽堿地的普查報告》《一個七季受災的特重災隊,今年生產一片繁榮景象的調查報告》等好多調查報告。還起草了《關于治沙、治堿、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設想》《造林防沙方案》《排澇治堿方案》等治理“三害”的文件。
1963年3月,蘭考災情嚴重。
焦裕祿采取各種切合實際的措施,領導蘭考人民渡過困難。
在老韓林調研的時候,焦裕祿遇到了飼養員肖衛芬大爺。他給新來的縣委書記提出了思路:“挖窮根種花生 ,要想富種桐樹。”花生適合沙地種植,花生秧可以喂牲口。泡桐能壓沙擋風,成材快,當地泡桐是做樂器上好的材料。
在一次下鄉途中,焦裕祿發現一個年輕人去上墳,就很好奇他家的祖墳是怎樣保持住墳頭的,當地因為風沙大,大多數墳頭都保不住。這位年輕人說,他是從一位老年人那里學來的:把墳頭用膠泥封住,然后培上黏土,再種上草,這樣墳頭就能保持住了。焦裕祿很受啟發。
有位老農指著自家自留地里水靈靈的白菜、菠菜,對焦裕祿說,堿地下面是淤泥,只要下翻1米以下,把淤泥翻上來壓住堿地,再加上水分充足,就能夠長莊稼。
就這樣,焦裕祿不斷總結經驗,向全縣推廣,“三害”肆虐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翻淤壓沙、翻淤壓堿、植樹造林的勞動高潮。
不論哪種勞動,焦裕祿都和老百姓一起工作。
在朱莊大風口,他帶領群眾一口氣種植了50畝泡桐林。他和一位小伙子搭班,兩天就種了上百棵泡桐。老百姓一看縣委書記帶頭,干活的熱情就更高了。
翻淤壓堿的時候,他和老百姓一起干。到了吃飯時間,就跟著大家,到指定的農戶家里吃飯,這叫派飯。
當時百姓家里常吃的飯,叫百家飯,就是把外出要飯時,從各家各戶要的沒吃完的饃曬干,攢在一起。吃的時候,掰碎點,用開水煮。因為是從不同人家要來的,白的,黃的,雜糧的,甚至還有長了霉菌變成黑綠色的,老百姓也舍不得扔,一鍋煮。老百姓常為讓縣委書記吃這樣的飯感到過意不去,而焦裕祿一邊為老百姓生活過成這樣感到難過,一邊大口地吃,完了還給百姓留下糧票和錢。
在秦寨,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不分白天黑夜,到9月深翻847畝,當年即種上麥子。秦寨人一鼓作氣,到1964年春天時已經改造了2400畝重鹽堿地。
困難,沒有把人壓倒 ,而是將干部百姓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有人統計過,焦裕祿在蘭考只工作了475天。但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在焦裕祿的帶領下,過去漫天飛黃沙,遍地不生綠的蘭考,人工造林21014畝,四旁植樹146萬畝,打防風帶186條,堵風口83處,改造鹽堿地9萬畝,新挖和疏浚較大河道上百條,基本恢復了水的自然流系。在他任職期間,徹底解決了當地內澇和鹽堿,只剩下風沙。
焦裕祿去世1個多月,蘭考的麥子就豐收了。老百姓難過地說:“為了蘭考,焦書記把命都搭上了,蒸出來的白面饃,他卻一口都沒吃上。”
他去世的第二年,蘭考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從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場大風,莊稼安然無恙 ,19萬畝沙區的上百條林帶穩穩地擋住了風沙。1965年秋天,連續下了384毫米的暴雨,全縣沒有一個大隊受災。
“475天,時間有限,外公焦裕祿不可能做出太多的業績。”余音說,“但用當地人的話來說,焦書記,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活路。”
焦裕祿去世后,人們懷念他,把當地的泡桐稱為“焦桐”。春天來時,泡桐花開,像一團團淺粉色的云,搖曳在藍天下,散發著淡淡清香。
現今的蘭考,成了中國有名的樂器之鄉。焦桐,成了當地人的致富樹。
一張補買的戲票與《干部十不準》
從小就在大人們的回憶與尊重中,余音總是聽到焦裕祿這個名字。
后來,余音漸漸明白,姥爺焦裕祿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人們口中的英雄,是那個在蘭考土地上留下深深足跡的人。
但對于年幼的余音來說,那些關于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的故事,似乎總是隔著一層難以穿透的迷霧。
姥爺焦裕祿身為縣委書記,始終堅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他曾說:“領導干部要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
“他的大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舅,有一次偷偷看戲沒有給錢,姥爺沒有因為這是自己的兒子就偏袒,而是立刻深入調查,弄清楚背后的真相。”余音說,“調查結果讓他感到震驚,原來,蘭考縣的一些領導干部在取得了一些成績后,開始滋生特權思想。”
姥爺連夜起草了一份《干部十不準》:“不準任何干部特殊化,不準任何干部和他們的子弟“看白戲”……”以此作為警示。
“對待犯錯的兒子,姥爺并不是主張打孩子,責備孩子,而是耐心地進行思想教育。”余音說姥爺會耐心地教導大舅舅:“舞臺上的演員們都是歷經了長時間的排練和演出,他們的辛勤勞動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看戲不付錢,實際上是一種不勞而獲的行為。”
第二天,焦裕祿帶著大兒子到戲院去給當時演出的那些叔叔阿姨賠禮道歉,又補了一張新票。
“這件小事的發生,看似只是姥爺對大舅的教育,卻也更是對焦家所有孩子的一次深刻教育。”余音說,“姥爺一共生育了六個孩子,但因為姥爺和姥姥都工作繁忙,孩子們多數時間由大舅的爺爺奶奶照看。姥爺認為,作為縣委書記的孩子,他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家庭的形象,因此他為家庭定下了嚴格的規矩,這些規矩共同構成了焦家的家風。”
一把有窟窿的藤椅與《縣委書記的榜樣》
1962年,焦裕祿被派往蘭考擔任縣委書記,面對的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和一群苦難的人民。他沒有退縮,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帶領群眾積極抗擊自然災害。他的腳步踏遍蘭考,與農民同吃住,共進退,親身了解農民的生活狀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姥爺目光長遠,他推崇種植泡桐,既能改善土壤,又能防風固沙,為蘭考的未來發展鋪路。”余音說,“姥爺的精神,如同一股暖流,溫暖了蘭考人民的心,也點燃了他們戰勝困難的希望。”
在擔任蘭考縣委書記的日子里,焦裕祿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在風沙肆虐的田野上,他帶領群眾一起植樹固沙,那雙曾經握筆的手,如今也握起了鐵鍬,一下下地挖進沙土,種下希望的種子。他抱病常年奔田地,置身于群眾之中。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帶頭下鄉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每當雨下得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的時候。1964年春天,正當黨領導著蘭考人民同沙、澇、堿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
“但姥爺對自己的病是從來不在意的。同志們問起來,他才說他對肝痛采用了一種壓迫止痛法。”余音說,“但實際上,每當他晚上辦公時,總是找一根硬東西如鋼筆、筷子、雞毛撣或硬物頂住肝部,減緩疼痛,時間長了他坐的藤椅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這把破舊的藤椅,陪伴了焦裕祿四百多個日夜。
即使在病榻上,他的心依然牽掛著蘭考的點點滴滴。他的房間里,堆滿了關于治理風沙、改善民生的文件和筆記,那些字跡,見證了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姥爺去世時才42歲。他立下遺囑,其中兩件最難忘。”余音說,“一是不讓姥姥給組織上添麻煩;二是死后埋葬在蘭考,要看見風沙治理好后的蘭考。”
關于焦裕祿埋葬最令人動容的場面是,蘭考人民攔著焦裕祿的棺材不讓下葬,因為他們都要看他們的好縣委書記最后一眼。
有位老大爺哭著說:“焦書記把心肝都埋在了鹽堿地,埋在沙灘里啦。老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焦書記這個共產黨的縣太爺,自個兒啥都沒落下,只落下了兩本書。種下的樹苗,他沒看到它們長大,種下的麥子,他連碗面湯都沒喝上。他走后許多年,蘭考人看著泡桐樹心就發痛,吃口饃都想哭!”
從不掩飾焦家后人身份,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榮耀
“姥爺去世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但我從不掩飾自己是焦家后人的身份,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榮耀。”余音說,“如果這個身份能夠讓更多人關注焦裕祿的故事,讓焦裕祿精神得以傳承,那么我愿意承擔起這份責任。”
因外形最像焦裕祿,余音在《焦裕祿》音樂劇中扮演了姥爺。
“這個角色對我來說,不僅是藝術上的挑戰,更是一次深刻的個人體驗。”余音說,“這是我第一次在舞臺上飾演自己的親人,與以往飾演其他角色的經歷截然不同,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同時,我認為這樣的演出也是深入了解姥爺的機會。每當看到側幕旁姥爺的照片,我的內心總會掀起波瀾。我明白,那張照片傳達出來的力量來自姥爺焦裕祿。”
有一段時間,余音在上臺前會對著焦裕祿的照片深深鞠躬,像是在尋求一種精神力量和庇佑。
“這既是一種心理暗示,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血脈中流淌的親情,是焦裕祿精神的傳承。”余音說,“在過去的十年里,無論是在銀幕上、紀錄片中,還是書籍的字里行間,我都以焦家后人的身份,堅持講述著姥爺焦裕祿的故事。”
以焦裕祿精神為燈塔,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
在與余音面對面專訪之前,我們只知曉一點點焦裕祿的故事,更談不上焦裕祿精神是什么。
為此,我們的老師特意讓我們閱讀有關焦裕祿的故事,了解一下焦裕祿精神。在北京裕祿講堂的展板上,我們確切地確認了??焦裕祿精神指的是:“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
焦裕祿精神有沒有過時?
此前雖然我們也激烈爭論,但這次采訪卻迅速地讓我們意見統一而肯定,那就是:“而今,焦裕祿的精神并沒有過時。”
有《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為證: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焦裕祿的形象超越了一位領導者的范疇,成為了一位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典范。焦裕祿的生活雖然簡樸,但他對人民的深情關懷卻是深沉而真摯的。他的精神,仿佛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塔,不僅為蘭考的人民指引了方向,也溫暖了后來人的心房。
焦裕祿的廉潔家風,尤其是他對公正和勞動的尊重,以及他對家庭的責任感,也給予我們極大啟發。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精神來指引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焦裕祿的故事和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焰,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無論時代如何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