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九月|開國上將后代李凱城:把爺爺的作風刻在骨子里
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九月,不僅是大自然豐收的季節,更是緬懷中華民族記憶中,那些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的季節。在這個深沉而莊重的紅色九月,我們駐足回望,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敬仰與懷念。
今年暑假,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了紅色文化傳人“面對面”訪談實踐活動項目,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學部師生在“薪火”紅色宣講團統一安排下連續對宣講團導師進行深度訪談。
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公眾號在九月將陸續推送專訪報道,以激勵更多的青少年通過親身感受先烈和英雄們的故事,繼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有著“中共特工王”之稱的開國上將李克農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他的后代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們有幸參加了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的暑期實踐項目,面對面聆聽李凱城大校講述他爺爺李克農的英雄故事、以及其家人的背后故事。提起對青年大學生的囑咐,李凱城老師更是金句頻出。
李凱城大校冒著高溫接受學生采訪 攝影/鄧興軍
“在爭分奪秒的情報戰中,化解了一場重大危機
李凱城,開國上將李克農之孫。1952 年生,1969 年入伍,曾任技師、院校教員、機關干事、總參政治部政研室主任、總參政治部辦公室副秘書長、師副政委等職,退休前在原總參某研究所工作,大校軍銜。
李克農是李凱城的爺爺,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縣一個富裕的家庭。當時,李克農的父親在海關上班,待遇豐厚。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先進思想的影響,使得李克農逐漸走上革命的道路。1926年,李克農在安徽蕪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為身份暴露,他逃到了上海。1929年底,在周恩來和中央特科的部署之下,一個三人特別情報小組秘密潛伏到了國民黨最高特務機關——國民黨上海無線電管理局,逐步成為局長徐恩曾手下的得力干將,他們分別是貼身機要秘書錢壯飛、上海無線電管理局電務股長李克農和天津長城通訊社社長胡底。他們三人深入龍潭虎穴,九死一生,被周恩來譽為“龍潭三杰”。
1931年4月26日早上,李克農正在上海鳳凰旅館(一個秘密工作地點)工作,突然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原來是錢壯飛的女婿劉杞夫,帶來了錢壯飛的口信——顧順章叛變!
顧順章是中央特科的負責人,當時是周恩來的副手,李克農所在的特別小組就直接歸中央特科管。1931年4月24日,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很快叛變,供出重要情報。
平時特急電報由徐恩曾親自處理。但那天是周末,徐恩曾到上海玩去了,錢壯飛值班,就把電報破譯了。看到第一封情報的時候錢壯飛還不敢相信,但隨后的幾封電報說顧順章把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駐武漢辦事處都給供出來了,錢壯飛這才確信顧順章叛變。因為顧順章掌握著黨的最高機密,特別是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駐地,這令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處境十分危險!
錢壯飛立刻派人趕往上海,第一時間通知到李克農。李克農意識到事態萬分危急 ,他決定直接向陳賡——當時主要的聯系人匯報,但是當天不屬于接頭時間,根本見不著陳賡的面。李克農焦灼萬分,想盡一切辦法,終于在第二天清晨,通過別的渠道聯系到了陳賡。陳賡很快將情報報告給周恩來。周恩來立即通知中央相關工作人員轉移,所有與顧順章的聯系全部切斷。
就在同一天 ,蔣介石在南京召見顧順章,顧順章供出了中央幾位負責人在上海的住址。徐恩曾帶領大批軍警特務連夜從南京趕到上海,28日早上在上海展開了大搜捕,自然是人去樓空,空忙一場。
正是在這場爭分奪秒的情報戰中,李克農和他的戰友們一起化解了一場重大危機。
在抗日戰爭期間,李克農領導中共情報部門獲取了大量日偽戰略情報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證據。重慶談判期間,為中央及時揭穿蔣介石所謂重慶談判的陰謀提供了重要依據。
抗美援朝戰爭中,李克農是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的特派代表,朝鮮停戰談判朝中聯合代表團的總指揮和最高負責人。
新中國成立后,李克農歷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1955年,李克農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是唯一一位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將軍。毛澤東主席曾說:“李克農、錢壯飛等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是他們,當時許多中央同志,包括周恩來這些同志,都不存在了。”
“戰爭年代,家都沒了,你們只能靠自己,靠組織“
提起前輩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李凱城說:“我們家沒有依靠前輩的意識和習慣。從小,我就被教育凡事不要靠家人,要靠自己。
這不是一句空話。
李克農和妻子趙瑛一共育有5個孩子,分別為長女李寧、次女李冰、長子李治、次子李力和小兒子李倫。
此前,李克農進入國民黨上海無線電管理局后,為了進一步消除敵人的疑慮,將妻子趙瑛和大兒子李治、小兒子李倫接到了上海。
1931年4月顧順章叛變以后,李克農身份暴露,無暇顧及妻兒。
趙瑛帶著兩個孩子從房東家的后門逃跑,流落街頭 ,夜宿菜市場,后經好友搭救才有了棲身之處。
一個多月后,李克農前往蘇區,趙瑛帶著孩子們返回老家。
這一別就是6年。
期間,趙瑛只能靠著自己當小學教員的收入贍養老人,撫育孩子。
家中的生活每況愈下,五個孩子的讀書都成了問題。最困難的時候 ,趙瑛不得不把三個稍大點的孩子李寧、李冰、李治送到社會上自謀出路。
“你們也慢慢長大了,不要依靠家庭了,要學會獨立生活。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固然好,但不是唯一的。有些大學問家就是自學成才的。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地勞動,總會收獲豐碩的成果。”趙瑛對孩子們說。
之后,李寧經人介紹,先后在南京陸軍軍官合作社和當涂民眾教育館當職員;李冰經人作保,來到蕪湖弋磯山醫院學習護理;小學剛畢業的李治被送到照相館當了學徒。
為了生活,年少的孩子們很早就走上社會,自食其力。
“爺爺奶奶對父輩們說得最多的,國難當頭,家都沒了,只能依靠組織,依靠自己。”李凱城解釋說,“這里的依靠組織,就是共產黨,就是各自的工作單位。我的父輩們后來都在各自的領域干得不錯,等到解放的時候,都有一定成績,沒必要靠爺爺的身份。”
李凱城告訴我們說:“我爸爸1938年入伍,剛開始就是一名報務員,后來被調到機關工作,直到走上軍職領導崗位,全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干,而不是依仗爺爺的庇護。這種工作和生活態度,讓我受益匪淺。”
在生活上,李凱城家也沒有依靠老人追求享受的習慣。“爺爺雖然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但并未攢下什么錢。”李凱城說,“他搞革命,不僅曾祖父丟了工作,導致家里債臺高筑。解放后,那些債主聽說爺爺在京城當了大官,就要債。爺爺沒有錢,只好把老家的房子賣掉還債。”
在李凱城的記憶中,爺爺奶奶那一輩人,為了革命,吃過很多苦,習慣了樸素的生活。
“爺爺雖然一兩身高檔點的衣服,還有皮鞋,但那些衣服都只有外事活動必須要穿的時候才拿出來的。”李凱城說,“奶奶更是艱苦樸素慣了,而且公私分明。爺爺配有炊事員,如果他外出開會,不在家吃飯,奶奶就不讓炊事員做飯,自己蒸點米飯,配點咸菜什么的就是一餐,她很知足,覺得比戰爭年代好多了。奶奶生病了,也不會坐公家配給爺爺的車去看病,而是讓三叔用自行車推著她去醫院。”
李凱城的家就是這樣的。
“要說走關系托后門什么的,李家人從來都沒有這種想法。”李凱城說,“我印象中唯一的一次走后門,還是二姑為了不當衛生部副部長。二姑李冰曾任天壇醫院副院長,后來參與籌建新中國第一所腫瘤專科醫院,投入腫瘤防治事業,成為中國腫瘤防治事業開拓者之一,擔任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并在中國做了幾億人規模的癌癥普查。”
文革后,李冰當選為黨的十一大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十二大中央候補委員。因為工作上的突出表現,一度被組織上推選為衛生部副部長的人選。
“當時名單都報上去了,我二姑卻拉著父親想方設法托關系走后門,只為不當副部長。”李凱城說,“當時,衛生部江一真部長苦笑著說:‘人家都是走后門要官,怎么你倒反過來啦?’后來家人問她為何如此,她平靜地說:‘衛生部不缺我一個跑龍套的副部長,我還是在醫院院長的位子上能做出點事情來。’”
后來,李冰一心一意想在自己的腫瘤防治事業上做出成績,直到退休,都是腫瘤醫院的副院長。
不靠家長靠組織、靠自己。
“這是我們家的傳統。”李凱城說,“作為李克農的后代,我們沒有躺在老一輩的功勞簿,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求學上進,在各自的領域奮斗,都取得了一定成績。”
當然,面對祖輩的赫赫戰功,李凱城坦言作為后人,很難超越,“對我們而言,不奢求為家族爭多少光,只要別給前輩丟臉就可以了。”
在采訪過程中,李凱城說起了自己在湖南長沙的一次特別經歷。那次是為為公安部舉辦的一個領導干部培訓班講課。在他講完課后,主持人說了一句:“李老師是我們這個戰線一個老前輩李克農的后代”。
“當時,全場熱烈鼓掌,我能感覺到大家的掌聲是對爺爺的尊敬,同時也感到了作為后代的一份責任。”李凱城說,“作為李克農的后代,人家這么尊重我,我就更不能給前輩抹黑,要活出自己,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要一專多能,經歷不妨豐富一些”
在采訪的過程中,李凱城老師清晰的思路、準確的措辭,和充沛的精力,都讓我們一行人忘記了這是一位年逾70的老人。
關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李凱城老師熱情中肯地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了自己的看法,金句頻出。
李凱城老師建議:“大學生要一專多能,經歷不妨豐富一些。”
李凱城老師參軍后先是在連隊當戰士、技師,后來去了師機關,又到軍隊院校,總參機關工作。
“我覺得這種經歷對自己成長很有幫助。”李凱城老師說,“在每一個工作崗位我都踏踏實實地干,基層的工作讓我形成豐富的實際工作的經驗,在機關工作,又讓我學習如何站在領導的角度考慮問題,最終形成了我既注重實效,同時又有一定理論高度的工作風格。”
李克農為什么能在九死一生的斗爭中活下來?李凱城老師說他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社會生活經驗很豐富。”李凱城老師說,“爺爺年輕時是個文藝愛好者,特別愛創作,也擅長表演,善于學習總結,很會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認識三教九流的人。據傳,他曾經受黨組委派打入青紅幫、還拜過碼頭,具有一些特殊的本領。這些平素不起眼的經驗常識,關鍵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李凱城老師認為:“盡管時代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因此,當代大學生不妨一專多能,經歷豐富一些。一方面把自己的專業基礎打得好一些,同時盡可能多接觸各方面的知識、專家、成功者,這對自己今后的成長還是很有好處的。總之,大學生要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自覺的責任,珍惜大學的時光。”
李凱城老師覺得一個人保持終身的學習能力很重要。
“我沒有上過大學,我現在覺得自己還能做出點成績主要靠的是自學。我學習的時候不是東看一本,西看一本,而是系統地學習。我學習過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李凱城老師說,“50歲的時候,我還到大學里去學習哲學。每個時期我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學習,逐漸地,我發現這些學科異中有同,各學科的知識在我這里就這樣融會貫通了。”
李凱城老師認為,保持持續的學習力很重要。
“我做過的工作挺多的。每開始一個新的工作,原有的知識不夠用怎么辦,那就去學習。”李凱城老師說,“目前我手頭還有一二十個課題,準備一個接一個地解決。比如紅色教育,如何讓紅色教育進入新時代,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既有理論的,也有實踐的。現在,我不過是剛開了個頭。”
李凱城老師殷殷祝福我們:“珍惜大學歲月,以祖國的發展需要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