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九月|老山英雄王曙光大校:把軍裝穿進靈魂
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九月,不僅是大自然豐收的季節,更是緬懷中華民族記憶中,那些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的季節。在這個深沉而莊重的紅色九月,我們駐足回望,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敬仰與懷念。
今年暑假,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紅色文化傳播融媒體基地”組織策劃了紅色文化傳人“面對面”訪談實踐活動項目,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學部師生在“薪火”紅色宣講團統一安排下連續對宣講團導師進行深度訪談。
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公眾號在九月將陸續推送專訪報道,以激勵更多的青少年通過親身感受先烈和英雄們的故事,繼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王曙光大校坐著輪椅在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接受學生采訪 攝影/鄧興軍
幼時的英雄夢想,激勵他投身老山前線
1983年7月,王曙光參加了高考,他第一志愿就選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學校,立志獻身國防事業。
談起這個選擇,王曙光大校說:“少年時期,《歐陽海之歌》《紅旗飄飄》《把一切獻給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最早給了我啟發和引導,那時候我就希望成為書中這樣的英雄人物。18歲時,我就給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一輩子做軍人,一輩子為祖國站崗’。所以考大學的時候,就選擇了軍校。”
1987年7月,王曙光從石家莊陸軍學院畢業。他原本是有機會去國防大學第二期師資班學習深造的。但是,當時西南邊境保衛戰正在激烈進行。畢業前夕,王曙光先后三次遞交請戰書,毅然決然地申請到老山前線參戰。同年8月,他奔赴戰場,在著名的“李海欣高地”擔任見習排長。與其說他距離英雄的夢想更進了一步,毋寧說他開始接受成為英雄的考驗。
為了保衛國土不丟一寸一毫,王曙光不后悔曾經的付出 供圖/王曙光
進入戰場成為了他一生記憶最深刻的一瞬:因為即將離開祖國母親的庇護!之前祖國母親提供的無微不至的安全、保護,像嬰兒被媽媽抱在懷里,你是不知道有危險的,但在那一刻沒有了。
時隔近四十年,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王曙光大校手臂上的雞皮疙瘩瞬間可見。不難想象,這種異于常人的感覺在當年這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內心里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記。
英雄并非不怕死,只是在生死面前,選擇了大義。
貓耳洞一年,抵得上一個人三輩子吃的苦
當置身于真實的戰場上時,王曙光親身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生存條件的惡劣,以及中國軍人的勇敢無畏。
“邊境保衛戰時,我們從溫帶到亞熱帶叢林里作戰,最大的挑戰就是高熱高濕。一線戰士99%都是赤裸著或者只穿一條短褲。太熱了,身上不能掛一絲衣服,穿上衣服就會長痱子長瘡,很多戰友甚至會“爛襠’。嚴重缺水,只能保證每天最低量的飲用水,不能洗澡、清潔。大小便吃喝睡都要在貓耳洞里。山上蚊子很多,老鼠很多,還有咱們北方不多見的毒蛇。”王曙光大校回憶說,“環境與我們在演習中想象的情況差別很大。有老兵說,貓耳洞的一年,相當吃了三輩子的苦。”
“那您和戰友是怎樣克服的呀?”我們忍不住問。
在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留影 供圖/王曙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開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誕生的時候很弱小,一直在和比我們強大的多的敵人作戰。所以在人民解放軍的骨髓里、記憶里永遠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王曙光大校緩緩說道,“當年老山作戰盡管條件艱苦,起碼有祖國這樣穩定的大后方,我們手中的武器和保證作戰的物資要比紅軍長征時期、抗戰時期、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好很多。所以,高濕高熱,戰士們就少穿或不穿衣服,沒有足夠的水喝,就減少飲水量,不追求洗臉、刷牙、洗澡這些奢侈的東西。”
聽著大校的講述,面對這位曾經親歷戰場的英雄,我們再次真切感受到了戰場戰爭的殘酷,感受到軍人的不易和堅守。
一條止血帶掛一個光榮彈,是每位戰士的標配
在這樣艱苦的作戰條件下,前線戰友們創造出獨有的戰時裝扮裝備。
“我們很多戰友身上是赤裸的,腰上就圍了一條止血帶,止血帶上掛了一個手榴彈。”王曙光大校解釋說,“止血帶是戰場上急救用的,這個手榴彈一般不投出去,是在極端情況下留給自己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我們稱之為‘光榮彈’。可見‘人在,陣地在’,與陣地共存亡,寧死不當俘虜的決心,不僅是一句誓言,而是戰士們用實際行動去捍衛,用生命去實踐的。”
1987年12月9日解放軍報刊登王曙光在老山榮立一等戰功 供圖/王曙光
王曙光大校告訴我們,據他所知,從來沒有一個文件或者一個高級別的首長命令大家帶著它,所有戰士掛光榮彈都是自覺的,如果那一刻來臨,他們會毫不猶豫,直接把它拉響。
“執行任務的時候,我曾經身上掛了2顆光榮彈、4顆手榴彈。”王曙光大校說,“為什么帶這么多?當時想,以我這體格,能把我摁倒,起碼得六七個人,這6枚手榴彈足夠炸毀一個班了。”
王曙光大校堅毅地說:“作為軍人,當戰爭降臨到我們頭上的時候,為國作戰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軍人的任務就是要打仗,保衛國家,老山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三封請戰書讓他留在戰場:繼續戰斗
在擔任見習排長期間,王曙光經歷了數次反騷擾、反襲擊、反滲透的行動。顯然,年輕的王曙光渴望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獻。聽說下一批部隊可能有作戰任務時,王曙光堅持要留下。因此,當一線部隊見習結束換防的時候,在亞熱帶雨林遭了兩個月罪的王曙光,并沒有選擇離去,而是又遞上了三封請戰書。
上級批準了他的請求。
不久,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王曙光不幸踩上了地雷,身負重傷。當戰友們把他從雷區搶救出來的時候,發現他身下其實還有數顆未爆炸的地雷,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從戰場到前線醫院的路崎嶇漫長,臺階眾多,而敵人的哨位就在附近。負責運送傷員的戰友們跋涉了4個多小時,終于把王曙光送到了醫院。
在運送過程中,下臺階和陡坡的時候,戰士們為了保持傷員的平衡,擔架前面的戰士得高舉著抬,后面的戰士甚至“跪著抬”。其中,有一位名叫李永犬的小戰士,與王曙光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王曙光大校回憶道:“當時我整個人都幾近昏迷,隱約聽到一位戰士哭著喊:‘排長 ,你千萬要活著呀,不能睡覺!我們一定能把你送到醫院!’”
這個戰士就是李永犬。正是這位戰士持續地呼喚,使得王曙光一直保持著清醒狀態。在大家的鼓舞下,王曙光為了不昏迷過去,忍著巨痛,唱起了《軍營男子漢》和《兩地書 母子情》這兩首歌。
“前一首是唱給我和戰友們的,后一首是唱給我的母親的。萬一我犧牲了,那么我的母親就會知道我犧牲前仍然惦記著她。”王曙光大校說,“一路上,這位小戰士一直堅持和我說話 ,直至抵達醫院。”
經過治療,王曙光的性命保住了,但是他失去了兩條小腿和右手中指,不得不告別戰場。
不久,王曙光得知一個令他心碎的消息,李永犬壯烈犧牲了。這位戰士是運送物資去陣地,在返回的路上,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當場犧牲,他犧牲時不足18歲。
后來,據李永犬家人介紹,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當時參軍的時候不滿16歲,是偷了戶口本,改了年齡后才通過考核。家里人也是在接到入伍通知書后才知道他報名參軍這回事兒。
多么年輕,多么可愛,多么可敬的戰士啊!
“身處真實的戰場,我們的生命安全來自于手中的武器和身邊的戰友。”王曙光大校說,“在面臨同生死共患難的那一刻,每一個人都非常主動地作另外一個戰友的后背。面臨險境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的戰友在我旁邊。如果我身后有危險,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挺身為我擋這個子彈,我的戰友遇到這樣的危險,我也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去擋這個子彈。”
王曙光大校特別強調說:“我的命,可以說,就是戰友們,特別是李永犬和他的戰友們拼死救回來的。在我的心目中,李永犬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當時,我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那就是戰后一定要找到這位烈士的父母親,替烈士盡一份孝心!”
王曙光大校這番真情涌動的話語,使我們感受到戰友之情的深厚、純粹,它經過了戰火的洗禮,遠非常情可比。同時,大校的這番話,也讓我們認識到,烈士無言,如果沒有人講述傳播,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動人的故事,就會完全被遺忘,從而讓活著的人,失去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我當了一輩子的兵,實現了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盡管上戰場的時間不長,盡管身負重傷,落下終身殘疾,但是王曙光大校對自己的選擇并不后悔。
“從建國到上世紀80年代,整個世界的政治形勢是動蕩不安的,國家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想發展,如果人家不讓怎么辦?作為軍人,我們要承擔保衛國家,保衛民族的責任。”回顧自己的戰斗生涯,王曙光這樣說道,“作為那個年代的軍事指揮專業的大學生,因為戰爭受了重傷,沒有走到更高的指揮崗位,沒有獲得更高的軍銜。但是我不覺得遺憾,我覺得很自豪。在最危險的陣地上,我當了89天的見習排長,因為不是隨便哪個人都有機會在著名的‘李海欣’高地上擔任見習排長的。我23歲的生日,就是在戰場上度過的。”
負傷后的王曙光,榮立戰時一等功,被評為“一等傷殘軍人”。按照國家優撫制度可以被國家奉養,原本是可以就此躺平的。
但是,王曙光覺得作為一個戰士,他不能就這樣被國家養著。
十年后,33歲的他希望通過讀書給自己增加更多的本領和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現狀。于是,他到中國政法大學讀了研究生,拿到了法律碩士學位。40歲,他又考到西南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王曙光40歲考到西南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供圖/王曙光
期間,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過重,他也曾考慮離開軍隊。但是想到那些犧牲的戰友,王曙光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直在部隊工作,直到退休。”王曙光說,“我實現了自己十八歲時許下的諾言:當一輩子軍人,為祖國站一輩子崗!”
如今退休的王曙光大校,經常坐著輪椅參加馬拉松賽事,從2023年開始,王曙光大校參加了15次馬拉松賽事(其中包括4場全程馬拉松),曾在零下40度嚴寒中堅持4個多小時完成根河冷極半程馬拉松賽。
退休的王曙光大校經常坐著輪椅參加馬拉松賽事 供圖/王曙光
他還經常到部隊、學校等地進行革命主題教育活動,探望高度傷殘的戰友和慰問烈士父母。
今年的8月12日,他被評為“2024北京榜樣”。
在沒有硝煙的平淡生活中,王曙光大校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戰士。他是一位把軍裝穿進靈魂的軍人。
一個跨越29年,才了結的心愿:替烈士喚您一聲“媽媽”
王曙光從沒有忘記自己尋找李永犬烈士母親的心愿。
直到2016年4月30日,王曙光陪安忠文戰友來到了安忠文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者陰山主峰。在主峰界碑那里他摘掉假肢,休息的樣子被其他戰友偷拍了下來,發到網上。當年和李永犬同為軍工戰士的陳瑞明看到后,非常激動,聯系到了王曙光。
王曙光急切地向陳瑞明打聽李永犬的家人。
原來李永犬是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人。他的母親尚在,已經是89歲高齡的老人。但老父親已辭世多年。
2016年5月30日,王曙光和戰友驅車來到李永犬家里。老人看著當年和自己兒子并肩戰斗過的戰士們,非常高興。從那以后,每逢重大節日,王曙光總會約上戰友們來看望老人。
在李永犬烈士母親的90歲壽宴上,王曙光握著老人的手:“媽媽,永犬救了我的命,我這輩子都是您的兒子!”
2024年端午節,王曙光大校去探望李永犬烈士老媽媽 供圖/王曙光
王曙光大校不僅是英勇無畏的戰斗英雄,更是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
前段時間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請到了陳祥榕的母親。
那天人多,沒有能走過去,而是遠距離地看到了陳祥榕的母親。如果我面對面見到陳媽媽,我忍不住會流下眼淚的。王曙光大校說:“陳祥榕烈士送回家時,部隊問陳媽媽有什么要求。她回答很震撼,只問兒子在戰場上勇敢不勇敢!所以我們每一個身處和平年代的人都要對這些犧牲的烈士懷有敬畏,對烈士的父母表示尊重,表示愛戴。因為,我們雖然未曾謀面,但深受其恩!”
王曙光大校告訴我們:“當他們去看望烈士父母的時候,能夠感到老人家就像見到自己兒子一樣。“
我們都把烈士的父母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直接叫爸媽。王曙光大校說:“老人家非常激動,在那個時刻,他應該看到了兒子的身影,他們很高興,我們也覺得心里對烈士的懷念和愛戴,有了一個表達的地方。”
寄語大學生:選擇好方向,持續精進,做好規劃
當我們讓王曙光大校對大學生說一些寄語,他這樣建議:“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方向,應該與國家的發展方向同頻共振,順應國家大的發展需要。”
王曙光大校還建議:“大學生在專業上要達到專一精深,爭取成為領域的佼佼者。這對于我們個人,對于國家都是受益的。”
對于“一些專業某個階段吃香,某個階段不吃香”的問題,王曙光大校給出了這樣的個人解讀:“一些人在一些時候學得不夠精,就業時遇到的一些問題,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努力可能不夠。”
王曙光大校希望:“同學們在年輕的時候不要怕吃苦,你不受學習的苦,將來就受工作的苦。所以我覺得二十歲的同學們,如果對人生及早做規劃,努力的時間再早一點,你的人生起點就會更高一點。”
王曙光大校還倡議年輕人,在不影響學業情況下,不妨做些公益活動。
“比如前幾年犧牲的烈士陳祥榕,很多人都被他‘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所感動。”王曙光大校說,“我們很難想象,在國內安全祥和、風和日麗的一天,這么一位年輕戰士,在抗擊侵略者的戰斗中犧牲了。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看到烈士母親那一刻,想想那句‘我只想知道,我的孩子勇不勇敢’,你才可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偉大。因此,參加公益活動,比如關心探望傷殘戰士、烈士的父母,對于提升個人品性、修養,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