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會員
單位介紹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的建設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早在1950年龍華地區挖掘出“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后,老一輩革命家就萌發了在此建立龍華烈士陵園以告慰先烈的心愿。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擬建造一座規模較大的上海革命紀念公園。
1966年紀念公園的籌建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被擱置。
1983年12月,趙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專程瞻仰上海市烈士陵園后,上書呼吁中央整修龍華這塊地方全部或大部分作為烈士陵園。翌年,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關于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請示》和《關于龍華烈士陵園總體設計方案的請示報告》。
4月14日,中央批示同意。1987年,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將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啟動。10月,鄧小平親筆題寫園名“龍華烈士陵園”,江澤民題寫碑銘“丹心碧血為人民”,1991年2月,陳云題寫館名“龍華烈士紀念館”。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準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并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5日,完成主體工程建設,7月1日對社會開放。1997年5月28日,烈士紀念館建成并開館。2017年,烈士紀念館完成基本陳列更新,2020年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完成升級改造。
龍華烈士陵園占地約21萬平方米,根據功能定位,分為廣場儀式區、英烈祭奠區、遺址遺跡區和龍華烈士紀念館四個區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陣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共產黨人逐夢開始的地方。作為上海最大的紅色革命紀念地,龍華烈士陵園建筑的藝術特點是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筑的融合,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替。紅巖石廣場入口、園名牌坊、香樟林、紀念甬道、紀念碑廣場、紀念館、無名烈士墓、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園的南北主軸線上。南門入口處的紅巖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蘊點出了陵園的人文主題;紀念碑廣場是陵園的瞻仰中心;紀念館以四層素色花崗石階梯與金字塔型的藍色玻璃幕墻和諧組合,于莊嚴凝重中透出明朗開闊的意境……這些建筑成功地營造出陵園獨特的紀念氛圍。